【港人儲蓄與傳承】《港人儲蓄習慣大揭密,點樣將財富智慧傳俾下一代?》

儲蓄一向是香港市民理財的重要一環。然而,隨著世代交替與消費文化轉變,「點樣儲錢」逐漸變成「點樣教下一代儲錢」。根據2024年的統計,香港人就個人現時儲蓄所帶來的安全感的評分有53.5分,甚至18-29歲的年輕人當中,有80%表示有儲蓄習慣,除了以備不時之需外,還有旅游娛樂的花費等等。

我們將探討港人儲蓄習慣的現況,並提出如何透過合適的理財工具,協助保險從業員引導客戶建立可持續的家庭理財觀念,實現真正的「財富傳承」。

港人儲蓄習慣的現況與挑戰

儘管香港人普遍重視儲蓄,但實際執行上卻存在不少挑戰。主要原因包括:

  • 高生活成本壓力,難以持續儲蓄;
  • 缺乏長遠目標,儲蓄缺乏方向;
  • 對理財產品認識不足,誤以為定期存款是唯一選擇。

不少人將儲蓄視為「短期應急」用途,而非「長期規劃」的一部分。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如Gen Z 為例,他們的生活模式甚至理財觀念大爲不同,相較上一代的穩定收入,他們更會以slasher為生。


PF+ 幫你一站式整合電子名片、AI 客戶分析、
懶人包出 Post 工具

儲蓄保險vs 定期?

儲蓄保險: 結合儲蓄與傳承的理財工具

儲蓄保險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内賺取穩定回報或短期内賺取流動資金的保險, 前者的儲蓄保險以時間滾存保費,到保單期滿時可以賺取期滿金額。而後者則以性則跟債券性相近的壽險計劃,保單的年期較短,通常為5年或10年不等,於保單開始期後會定期派放利息。

在眾多理財工具中,儲蓄保險是一種兼具儲蓄、保障與傳承功能的選擇。它不僅提供穩定的回報,亦可透過保單受益人機制,實現資產有序傳承。

作為保險代理人,若能善用儲蓄保險的特性,配合數碼化工具向客戶展示其家庭理財價值,將更容易獲得客戶認同與信任。

定期

定期是指將一定數量的金額存入銀行的定期匯款,設立一個期限,以高於活期存款的你利率獲取回報,期滿後可以獲取本金及利息,時間短至1個月,放在銀行的存款會隨著時間,所得的利息越多,換言之,存放時間越久,所滾存的複息越多。

儲蓄保險較定期彈性,定期係在期限之前不能提出存款,否則會有罰息或失去利息。儲蓄保險較定期的風險高,越進取的儲蓄計劃通常都會有一個較低的紅利實現率。但相較於定期更容易養成一個儲蓄習慣。

如何將正確的財富觀念傳承給下一代?

傳承從來不只是金錢的轉移,更是理財觀念的延續。

以家庭建立「儲蓄目標」

鼓勵家庭成員共同設定中長期儲蓄目標,例如子女教育基金、退休計劃等,讓儲蓄變得有意義。

善用科技工具教育下一代

透過保險App 或理財應用程式(如 PF+),讓年輕一代更容易掌握財務狀況,培養數碼理財能力。

以實際保單作為傳承載體

考慮投保儲蓄保險並設定子女為受益人,作為家庭資產傳承的起點。


想比客戶覺得你更專業、更有準備?

即click知更多